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单县  > 正文

构建县域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实践路径探索

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4-09 09:23

□ 张全刚

截至2025年3月,全国城镇化率突破68%,但县域仍承载着5.6亿常住人口,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“神经末梢”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驱动,县域基层治理面临“流动社会”与“数字鸿沟”交织的复杂挑战。探索以制度创新、技术赋能、文化重构为核心的县域基层治理升级方案,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。

县域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

治理对象的复杂性加剧。一是人口结构剧变。县域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6.3%,留守儿童超1200万人,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突破1.2亿人。二是利益诉求分化。土地流转纠纷、集体资产分配、环境污染维权等新型矛盾占比升至58%。三是风险传导加速。县域2024年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,72%源于基层治理响应滞后。

传统治理模式的三重失灵。一是行政主导的效能衰减。科层制响应速度与群众期待存在代差,县域政务热线平均处理周期达5.3天。二是社会参与的机制梗阻。社会组织人均服务半径仅为城市的1/5,志愿者资源利用率不足40% 。三是技术应用的适配困境。县域数字化平台重复建设率达63%,30%的“智慧社区”终端沦为“数字展板”。

实践路径创新

党建引领。重构组织动员体系。一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,建立“县委社会工作部—镇街治理联合体—村社党群服务中心”垂直架构,将党组织嵌入住宅小区业委会。二是加强先锋队伍培育,实施“头雁领航工程”,选拔乡贤能人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培育“党员网格员”。三是建设政社协同平台,创建“红色物业联盟”,整合住建、城管、物业三方资源,提升物业纠纷化解率,同时推行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”模式,整合土地资源,发展智慧农业,带动村民年均收入增加、集体经济增长。

数字赋能。一是建设智慧治理中枢。实施数据融合工程,构建县域“数字孪生底座”,归集各类数据信息,实现诸如应急管理等场景“一图统管”。二是建立智能响应系统。开发“民声直达”App,集成诉求上报、在线调解、积分兑换等功能,实现日均处理事项大幅提升。三是构建风险预警网络。运用AI算法分析12345热线数据,提前识别拆迁安置、劳资纠纷等风险点,提升预警准确率。

制度创新。一是完善长效保障机制。丰富柔性治理工具包,制定《村级协商议事规程》,创设“祠堂说事厅”“田间调解站”等本土化协商载体。二是建立信用激励机制。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银行,积分可兑换体检套餐、农技培训等社会资源。三是构建法治保障体系。组建由法官、律师、乡贤组成的“流动法治服务队”,开展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查。

文化浸润。一是实施德治教化工程。建设“家风家训馆”,开展“诚信商户”“最美庭院”评选。二是文化记忆重构。整理红色遗址、传统技艺等资源,出版《县域治理百例故事》等。三是文化治理。通过举办“饺子宴”“乡村夜话”、评比“好儿媳”“好邻居”等活动,关爱空巢老人,弘扬传统孝善、和谐文化,完善乡村治理。

资源整合。一是加强乡贤治理工程。建立三级乡贤数据库,吸纳知名企业家、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团,建设民生项目。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赋能。设立公益创投基金,培育“调解队”“新业态权益会”等特色组织。三是企业责任转化。推行“社区合伙人”制度,引导商超、药店提供歇脚饮水、应急充电等微服务。

深化改革的关键突破点

破解体制机制障碍。一是建立县域治理资源图谱。绘制人力、财力、数据、设施四张清单,实现跨部门智能调度。二是创新社会资本引入。比如发行全国“社会治理专项债券”,募集资金用于智慧社区建设。三是培育本土化专业队伍。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,开设“乡村治理师”等定向培养班,每年定向输送人才。

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。一是开发适老化服务界面。在政务App增设语音导航、视频帮办等功能模块。二是建设数字素养教育基地。在社区学校开办“跨越数字鸿沟”培训班。三是建立数据安全防火墙。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敏感信息脱敏处理,通过国家认证。

县域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,实质是治理现代化的本地化实践。通过党组织搭台、多元主体唱戏、数字技术赋能、制度文化塑形的四维驱动,形成规模治理与精准治理相统一的解决方案。未来需在培育社会企业、建立县域治理智库、完善政社协同立法等领域持续突破,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刚性,更显人性温度。

(作者单位:单县县委社会工作部)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